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若干问题探赜
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提出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命题,
是对党百年理论创新与实践的深刻总结,
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科学把握。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
坚持“两个结合”、
贯彻“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指导新的实践为目的的动态过程。
党的二十大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立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体现出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新境界,为新征程上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底定方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研究,学界已有成果在深化研究的同时,多侧重于宏大理论叙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的提出、科学内涵、历史演进、具体实践路径等方面的问题尚需深入探讨。笔者在借鉴学界研究成果基础上就上述问题尝试思考研究,以求教于学界。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旨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的提出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在新时代理论创新中的丰富发展,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科学特质、实践旨归、人民情怀、历史视野。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出的内在逻辑
任何重大理论命题的提出都有一定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亦不例外。学界早前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框架下展开的,已形成“理论特征”说、“党的性质”说、“理论品质”说、“理论发展”说、“现实需要”说、“主体意识”说、“任务需要”说等研究成果。其主要观点是:经典作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般方法”“行动指南”,是“历史的”“时代精华”;理论发展“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与时俱进”,要回答“人民之问”,要“喜闻乐见”,要向“物质力量转化”等等。上述研究成果为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为,除上述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论述外,还有必要从理论发展外部规定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提出的学理依据。任何理论的发展都是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更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正是基于上述逻辑而提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理论创新的动态过程,是一个来自国外的思想体系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图景呈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自觉、理论自觉和人民情怀、使命担当的高度统一。一般来讲,任何理论发展都会受到“空间广延性”和“时间连续性”限制。“空间广延性”主要体现在地域及附着其上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民族宗教、文化良俗等对一般理论应用的规定性;“时间连续性”主要体现在有限空间内的时代特征、发展阶段、任务课题的客观性。就理论发展而言,“空间广延性”伴随“时间连续性”,集中体现为时空的统一性,贯穿于理论创新全过程。因此,作为理论本体的马克思主义必须被客观地要求赋予“空间”和“时间”的规定性特征,其发展被客观地要求回答“空间”实际与“时间”实际的共同命题。既然“空间”和“时间”总是给理论和它的使用者共同命题,那么回应来自“空间”与“时间”不间断追问便是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事实上,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是理论本身和运用理论的主体以及外部“时空”影响综合生成的。由此,在马克思主义内在特质、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品格以及外部时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命题应运而生。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的提出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命题的形成大致经历了兼用表达期、理论准备期、确立成熟期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召开前。该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概念尚未正式提出,其意涵表达多寓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命题之中。其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通过内涵嵌入方式表达指向性,多见于直接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概念;其二,原命题含义不变却以内涵延伸表达多重指向,通常见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替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些理论创新表达方式与党的理论创新传统经验有关。在该阶段,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概念已提出,党对理论发展时代性问题的重视也较明确。但还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概念整体提出,“时代性”问题没有被完全凸显出来。
第二个阶段是党的十九大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召开前,是“理论准备期”。党的十九大宣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已具备提出的必要基础。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法频次较多,在使用中仍占主体地位。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概念,已经以独立的概念形态第一次出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论特征时首次明确阐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其后相关论述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话语使用范围、地位影响仍属有限,并没有被广泛使用,说明概念完整性尚未达到成熟。
第三个阶段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召开至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正式确立和全面阐释的时期。习近平在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总结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着重强调推进党的理论发展的历史必然,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为党百年推进理论创新的成就之一。这一重要论述迅速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后,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再次重申这一命题。应当指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明确进行整体概括的是《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发展动力、理论成果的理论特征、思想方法、发展路径、发展目标,明确其理论地位。对命题又作进一步完善的是党的二十大,会议全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意涵,将理论创新的实践要求、过程逻辑加以概括,系统阐释了“两个结合”发展路径的完整内涵,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指向聚焦到“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其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至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命题在体系上完成内涵概括,作为党理论创新的崭新成果,迅速成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实践的核心命题之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明确概念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课题研究要深入,科学内涵的准确界定是先决条件。同时,还要结合新时代理论发展的基本要求,洞察理论创新特征指向,把握注重“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真正旨归。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党百年理论创新的经验总结、内涵升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持续发展得益于对“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发展向度的恪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关注思想发展的不同指向是新时代坚持把党的指导思想运用于理论创新实践的具体表现。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的时代特征与具有“不平衡不充分”阶段性特征的主要矛盾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新时代表征。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理路着眼于时空规定性发展理论,着眼于社会主要矛盾、主要任务的规定性夯实理论发展实践基础。以“改造世界”为目标的党的理论创新发展,以“守正创新”不断为把握我们时代的全部主题提供认识工具。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的态度、真理的精神推动理论发展、实现思想飞跃,开创不可逆转的民族复兴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提出,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指向性意涵巩固、共进性过程整合、并列式布局升华为目标,将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不同“命题”统一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形成中所体现出的新概念与传统概念衔接顺畅、“理论基础、群众基础、实践基础”扎实、思想认识统一等特征,再次证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认识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彰显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守正创新的发展理路。
“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命题指向,确切地说,就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历史的书写,二者内涵统一。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党中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回顾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和实践,又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阐释未来党继续推进“理论创新”的主要目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给出的“两个马克思主义行”论断,进一步巩固“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归属。这些论述在内涵上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是传统命题的增减,而是命题的升华。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从新命题与以往“三化”命题的逻辑关系来审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新时代中国思想发展的又一次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命题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等命题的时代创新,是对不同“命题”蕴含的基于理论特征、时代特征、任务特征等内涵指向的理论拓展和理论升华,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新认识新表达。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同一思想不同形态统一发展进程中的对立统一。它们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包含其中的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调的“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体现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的原则、中国化理论发展目标和实践宗旨。第三,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强调的“化”时代任务体现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之问”、把握时代特征、引领时代发展的实践要求之中。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为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开放性、时代性理论特质。第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获得群众”“扎根中国”“尊重人民首创”的主旨,体现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特质、人民至上的方法论,体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精华与“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的路径拓展,体现在人民喜爱、人民认同、人民拥有的理论建设标准设定。
从“两个大局”的时代特点和党的理论创新的旨归的关系来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共进的辩证统一。这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愈发强烈的理论自信、理论自觉,又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善于把握“历史机遇期、关键期”的行动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更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鲜明特质。肩负领导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使命的中国共产党需要理论引领,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善于准确判断历史大势、时代课题、历史定位,善于“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正是在应对新时代“两个大局”挑战的实践中,党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才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新“飞跃”。
从党的理论创新经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指向的规定性来审视,新征程上的理论创新在理路和进路上必须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从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含义的过程属性的界定看,它清晰呈现出“中国化时代化”是关于真理的、层次递进、向度一致的思想活动和价值实践。以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回答新时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问题,是“问题导向”下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产生出来的新观点新思想是理论内容的主要来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政治本色、政治理想、思想追求,自觉提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守正创新”的新鲜经验,并通过“两个结合”形成呈现更多中国特质的理论形态,为人的全面解放、社会全面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两个结合”、贯彻“六个必须坚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解决时代条件下的中国实践问题,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并指导新的实践为目的的动态过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对百年理论创新的深刻总结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百年实践是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本质特征的。形成的两大成果、实现的三次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产物,集中体现党理论创新的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展现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中国意境。
(一)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发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前提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及时传入、广泛传播和有效接受。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由西方传入东方中国是以俄国为桥梁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获得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意义在于帮助中国的先进分子用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国家命运、思考民族前途。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主客观条件来看,中国共产党人需要面对重大挑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人是否能够科学、完整、准确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并准确地用以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其次,党能否有效克服苏联(俄)党或共产国际对马克思主义理解的历史局限,并有效克服联共(布)内部分歧、苏俄(联)经验时空局限对中国的影响;再次,党是否能做到“从中国革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人民的客观需要出发”。
面对挑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主张,以“具体化”为途,坚持用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实际、把握规律,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革命和建设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反复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思想历程,创立毛泽东思想,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第二次结合”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毛泽东思想明确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厘清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主要任务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相关范畴。两次“道路探索”以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回答东方落后农业大国的时代课题,以原创性理论推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并为社会主义改革作出理论准备。在揭示真理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经由“两次胜利、两次失败”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经由“两次结合”有效突破苏联经验的时空局限,用划时代的理论结晶成功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第一次飞跃”。作为“中国人民完整的革命建国理论”,毛泽东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20世纪马克思主义”。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第二次革命”中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就。这一理论紧扣时代主题,以中国化理论成果引领“伟大事业”,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改革开放新时期,能否探索一条有别于已经僵化的苏联模式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能否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捍卫和保持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长期健康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党的实践奋斗肩负的历史重任。其中关涉: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把握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科学判断社会发展阶段、科学探索实践路径、科学推进伟大工程,科学推动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执政党能力等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发展让党深刻认识到,必须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必须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凭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自觉、思想探索,创立邓小平理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围绕“走自己的路”,邓小平理论率先破解单一发展模式和认知导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藩篱,“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发展了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社会主义优越性实现方式等原创性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苏东剧变历史形势,深刻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辩证关系,将捍卫社会主义与发展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创造性地将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代背景下,以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继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科学发展观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快速发展、三期叠加积累的新旧矛盾和突出问题,深刻认识到“什么事情都要看一百多年前是怎么说的、几十年前是怎么说的,不能越雷池一步,只能亦步亦趋……那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两个结合”,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以守正创新中国道路的主旨为党的理论发展谋篇布局、以推进拓展现代化之路的要旨为党的理论发展奋楫扬帆、以持之以恒自我革命的意志为党的理论发展固本强基,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伟大斗争中推进理论创新、丰富最新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发展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统筹“两个大局”,锚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四个伟大”,进行“两个伟大革命”,经受住方方面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实现守正创新的伟大飞跃,成功开启迈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历史再次证明,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正以廓清时代课题与时代任务、确立理论方向与理论样态的方式,再次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
由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百年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实践的深刻总结,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党的理论与实践互动中的深刻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规律的深刻体察。
四、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对党的理论创新规律的科学体认、深刻思考、规律把握,从“思想引领”“体系建构”“创新阐释”“拓宽进路”等方面,推动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相统一,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思想引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追求真理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其理想信念、理论体系、思维方法成功激发全党推进理论创新、认同创新理论的精神追求、主体信念,既奠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又让全党“追求真理”的信念达到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准备必要前提。在中国共产党人看来,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始,“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它的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独一无二的高度,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真理作用。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进程,中国共产党人深刻体悟到,实践呼唤理论创新,人民需要创新理论。习近平强调,中国共产党人对待理论既不能教条主义也不能实用主义,因为“那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种“追求真理”的理论自觉推动的理论创新,在“追求真理”中表现为思想“理论号召力”和“时代感召力”。
其一,理论的内涵引领。理论号召力是源自人民信赖、自身科学。党的指导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廓清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内涵,让全党从思想上明确追求真理的本质、目的、任务、途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强化理论和组织的政治本色,强调党员在思想创新中的责任义务,动员全党发扬创新精神,巩固“追求真理”的理论基础、政治基础。另一个方面,它不断以理论创新推进思想引领。坚持“两个结合”、统筹“两个大局”是确立和坚持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基本路径、基本方略,也反映新时代理论创新的现实观照。提炼并运用的相关话语概念,从范畴看,是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从范式看,话语概念普及又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论号召力融于理论发展的实然状态。
其二,理论的时代观照。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重视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在强化使命感中的作用,强调“同我们正在做的事情”相统一。以新时代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为基础,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建立起党的理论创新与新时代中国生动实践的关联,厚植主体动能和客体认同的思想基础,即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理论发展、增强人民认同。在增强“追求真理”的时代感召力过程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观照重大时代课题,以现实经验理论化、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构社会现实对党员、群众精神活动的支撑,形成实践基础上的“思想引领”发生机制,以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将党员转化为推进理论创新发展的物质力量。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为基础,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揭示真理”是理论发展的核心环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的理论特质,通过“两个结合”,成功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奠定“揭示真理”的基础。它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继承党的思想路线,以“坚持和发展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发展主线,以揭示“三大规律”为理论发展重心,以问题导向构筑支脉,最终形成系统的科学的理论体系。首先是科学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源流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它的理论内涵与党的宝贵经验共同形塑新时代理论创新主线,确保理论创新正确方向。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标定理论创新的历史坐标、任务重心,以科学系统的理论阐释引领时代。其次是实践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世界历史”“中国现实”“时代变局”为观察对象,判断人类社会所处时代的历史时代、历史主题、时代课题,以服务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形成关于“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话语解释、思想方法。再次是人民性。坚持理论服务人民的宗旨和“两个结合”的理论发展路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人民所思所想为出发点、以人民所愿所悦为立足点、以人民所喜所用为落脚点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实群众基础。最后是开放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推动文明互鉴、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它在发展中以“无我”的政治担当、“大同”的社会理想、“大公”主体态度克服“公与私”“远与近”“义与利”等利害关系,以“美美与共”的包容增强理论的精神感召力、世界影响力、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
(三)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笃行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目标。“笃行”是“理论信仰”基础上持之以恒的实践,包括不懈探索真理和不懈践行真理。“六个必须坚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为“不懈探索真理”提供行动指南,又为“不懈实践真理”提供理论指导。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和“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人民至上”是由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性质决定的。“坚持人民至上”是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性、对象性、目的性的价值判断。只有人民的理论才可能成为共产党人的真理,其来源是人民的生动丰富的实践。我们所要推动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不断升级人民的思想武器的工作,是以实现人民更广泛理论认同、实践自觉为目的的理论创新。因此,“人民至上”是理论激发主体能动性、获得感的情感基础,是创造新主体的价值前提,也是真理力量的道义基础。“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超越其他政治理论和政治力量的价值支点,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现互鉴的前提,是党的理论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充分条件。从理论创新看,“坚持胸怀天下”能够继承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观点,巩固共产主义信仰之基;能够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提高“把握时代”的能力;能够丰富党的创新理论的外部滋养,提升马克思主义时代引领能力。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和“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政治立场。“坚持自立自信”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践性、规律性、任务性、挑战性和党的理论创新实践经验作出的判断。透视中国近代史、中国道路、党的发展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从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完成。这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信、历史自觉、历史主动和把握规律基础上的理论自觉。而坚持“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实践“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的方法论内涵则体现“坚持自信自立”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政治判断、政治立场。“坚持守正创新”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映射,具有普遍意义的路径导向价值。但就具体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路径而言,“两个结合”是更贴近实际的概括。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属于意识形态工作范畴,历史教训深刻,“不犯颠覆性错误”、三个“不动摇”直指安全问题,属于政治性判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需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的事业,但何为“科学”“真理”就需要立场的判断。“守正创新”蕴含的政治取向,在参与判断中被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赋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工作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理论创新实践的必然要求。科学理论需要不断完成“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的根本任务。“问题”还是理论发展的动力、方向和来源。“坚持问题导向”有利于回应时代对理论发展提出的“全新要求”。“坚持系统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规定性。仅从理论创新维度看,既要应对空间挑战又要应对时间挑战,既要满足理论需要又要满足实践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十分需要能完成“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任务的工作方法,而坚持系统观念是其中最基本的工作方法。
总之,要研究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命题,从整体把握命题指导思想的理论建构,是科学推进相关实践的先决条件。这需要我们以强烈的历史自信、高度的理论自觉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真正担负起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庄严历史责任。
本站评论员:关于《决议》中“飞跃”问题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中的大历史观 在回答时代课题中实现马中化新飞跃——新思想的新概括、新阐释、新定位 实现马中化马时化新的飞跃的科学理论 三个方面分析理论飞跃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 二十大视角下10个马理论重要议题 关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基本问题 二十大与十八大、十九大的三个方面内在关联性 完整把握新思想1.0、2.0、3.0三个版本 2020年、2021年、2022年新思想十大前沿问题研究 品味19-20大“历史交汇期”的四大时间节点 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总体性研究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源流考释与话语演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提出和逻辑展开 “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渊源考释与话语创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概念的历史演进 赵庆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概念的讨论及反思 党的二十大论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架构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擘画和理论体系升华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三重论域 “中国式+”系列概念考——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中国式现代化”谈起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述评与前瞻 中国式现代化:“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伟大创造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世界逻辑 2023年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课题申报 重大议题!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一梯队!18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的机构设置、研究定位与发展建设 重磅合集!18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 独家整编!全党新一轮主题教育参考学习资源大合集(4月19日更新版)
作者简介:李思聪,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资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20JDSZK149)
文章来源:《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期
终审:“中社学人”责编曹野